|
科技賦能忙春耕 育秧護苗助生產? ——廣元市秧苗繁育中心現場見聞 |
|
文章欄目:工作動態 文章來源:農發種業 發布時間:2023-05-10 11:40
|
眼下正值早稻育秧的好時節,位于利州區寶輪鎮赤化村的廣元市秧苗繁育中心啟用了自動化播種流水線及循環運動式育苗設備,將育秧工作從農田“搬到”工廠,改變了農戶靠天吃飯的傳統春耕和春管方式,讓科技賦能新農業,助推我市早稻生產。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5月8日,記者走進去年新建成的標準化育秧中心,寬敞明亮的智慧玻璃大棚里,一排排苗床整齊排列,工人們“火力全開”,有條不紊地往循環運動式育苗設備上放置育秧盤,隨著機器的噠噠聲,相繼完成了澆水施肥、病蟲防治等工序。秧苗種子在30攝氏度、濕度75%的環境下,經歷35天左右便能長至四葉一心,隨即就能移栽到田間,沐浴大自然的陽光雨露。
該中心于去年投產,占地30余畝,建設有500㎡的組培中心,1200㎡的智能玻璃大棚以及1280㎡的連棟大棚,棚里配備了自動化噴淋灑水系統、溫控系統等,可同時培育2萬盤秧苗以上,滿足1000余畝的水稻種植需求。該中心配備的流水線自動播種機每小時能播種600盤以上,其播種效率較人工播種提高了10多倍,秧苗澆水、施肥、施藥等環節全程自動化、智能化,不但可以節省20%以上的種子用量、90%以上的人工成本,還能減少50%以上的空蔸率,大大縮短整個育秧周期,節省用水量和育秧的占地面積。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以往農戶分散育秧,費時又費力,時有爛秧、死苗的情況發生。秧苗繁育中心的建成,讓播種實現了從人工到流水線的轉變,讓催芽實現了從人工到智能的轉變,讓育秧從大田到溫室大棚的轉變。“種子的出芽率達98%以上,所有秧苗已進入煉苗期,再過10天就可以用插秧機移栽到田里了。” 廣元市農發種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君介紹道。
“突突突……”利州區寶輪鎮赤化村三組的村民趙禮榮駕駛著電動三輪車到了大棚外,來拉一個月前定好的秧苗。“去年買了4盤苗,秧苗成活率高,病蟲害少,產量也高,今年直接定了一畝地的苗。” 依托集中育秧新模式,趙禮榮嘗到了機械育苗的甜頭,像他這樣的“回頭客”,赤化村還有30余戶。
隨著春耕季節的到來,農戶對秧苗的需求量也增大了,到育秧中心訂購或委托育秧的農戶也多了起來。“秧苗繁育中心去年剛建成投產,今年就已經成為種糧農戶眼中的‘香餑餑’,我們為農戶提供秧苗,都是只收取基本的服務成本,農戶都很滿意。” 廣元市農發種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物部負責人何彪說。
目前,該中心已接收來自劍閣縣、朝天區等地200余戶農戶共計400余畝田地的購苗需求,預計今年培育的秧苗全部種植后能達產56萬余斤、收益80余萬元。早稻育秧完成后,該中心還將利用現有設備繼續培育花卉苗木、食用菌類、瓜果蔬菜苗等,大大提升育秧的大棚使用率,助推我市糧食生產增產高效。
|
|
|
|
|
 |
|
|
|